跳到主要內容

自省與自私

還是改不了自私的毛病。我自以為,這種習慣對我而言已經不復存在,但沒想到就因為一個小小的事件,我發現到我仍然是一個自私的人。今天,我跟朋友外訂了早餐,由於是熟客的緣故,該家早餐店每次在送餐時,會多送幾杯飲料給我們,當作是對於常客的一種回饋。而今天,剛好輪到我去領早餐(要走一段路到與店家會合的地點),但出乎我意料之外,今天早餐真的很多份,因此一個人提著實是很大的一個負擔!不過我心想:「算了!再請人幫忙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,還不如自己提吧。」當下便付完了錢,拎著十餘份早餐往回走。

但是,不知道為什麼,心底就燃起一股無名火;我感到有點生氣,找不到生氣的理由,就單純有點生氣、有點躁怒。旋即又想到,既然這家早餐店會多送飲料,我又是拿早餐的人,待會多拿一杯飲料應該也不為過吧?我試圖安慰自己往好處想,不要讓負面的情緒佔據了自己的意識。於是,我把早餐拿回到與朋友們約定的地方,順便跟大家收錢。

「我等會多拿一杯飲料沒關係吧?」我一邊將早餐放下一邊說著。
「你多久才拿一次早餐,就跟人拿飲料?」一個朋友一邊看報紙一邊抬起頭看著我。
「你會不會太自私了?」此時,在旁一位「沒訂早餐」的同學也插了一句。
「不是照輪的嗎?今天我去拿(早餐),東西這麼重,我多拿一杯飲料你們也有意見!」突如其來的情緒潰堤,讓我講起話來十分大聲,甚至到吼的程度;也不管他們的反應,我拿起自己的早餐,大力甩門離開。

禮拜五我幾乎都是空堂課,這天我習慣待在圖書館;況且圖書館外有座椅區,可以用餐。我一邊吃著早餐,一邊回想方才的事情,此時我已冷靜不少,雖然最後我還是多拿了一杯飲料,但我始終認為我是對的。而且!那個「沒訂早餐的」到底在幫什麼腔?他根本什麼都不懂就亂說話,因此我對他們發脾氣是對的;是,我沒有錯。不知不覺間我又生起了悶氣。

為了轉移注意力,也避免自己又再次陷入憤怒的情緒當中,我拿起了手機開始瀏覽臉書,不過一張圖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,也讓我完全清醒。這是一張盛滿白飯的圖片,而這張圖片的主角,也就是那碗白飯;上頭有幾句話,乍看之下讓人聯想到「長輩常用」於LINE上面的轉貼圖片,平常,這種圖片我是完全看不上眼的(甚至有點鄙視),但今天卻讓我完全清醒。

「有的人為了一口氣而活著。」
「有的人為了一口飯而活著。」
「不要為了自己的一口飯,讓別人受氣。」
「不要為了自己的一口氣,讓別人吃不下飯。」

今天,我僅僅是為了一杯飲料,讓別人受氣,甚至也可能讓人吃不下早餐。況且,他們說的其實也沒錯,我的確很久才拿一次早餐;平常,都是別人替我服務,而今天,我替別人服務時,卻滿腦子想到的都是拿到利益,那麼我不是自私又是什麼?而且!那個「沒訂早餐」的人,平常在生活上也幫了我不少忙,還記得上禮拜的車票也是他幫我訂的;為何!當我憤怒的當下,居然把別人對我的好給忘得一乾二淨?別人有恩於我時,從來不求回報,當我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同時,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受過他人許多恩惠了!一股強烈的愧疚感湧上心頭,我想我必須做點什麼。於是,我拿起了手機,開啟了LINE。

「剛才講話跟舉止過於激動,沒有任何理由,是我情緒管理太差。」
「靠北哦!又沒差!你發什麼神經啊?」
「讓你受氣了,我感到很抱歉。」
「我又沒生氣,況且是你拿早餐的對啊!我只是想酸你一下而已啦。」
「抱歉、抱歉。」
「沒關係,小事;神經病欸你!」

當下,我的感到有點激動,甚至連打字的手也顫抖起來。沒想到活過二十幾個年頭,自私的習慣早已嚴重地影響了我的思維;我以為,我早已是個將所有事件都看得很淡的人,可沒想到,當負面思維佔據了情緒的當下,我仍然是如此的幼稚。今次的事件,是因為「恰巧」看到了一張「與事件相關」的圖片,才觸發了接下來的反思行為;倘若什麼都沒看到,豈不是持續地生著悶氣?豈不是讓自己、讓別人不愉快一整天?在別人看來,這事件僅僅是一件小事,甚至,他們連放在心上都沒有;但我卻對他們發了脾氣,對他們造成了傷害。這的確是一個嚴重的事實,因為我驚覺自己仍舊是如此的自私;最可怕的是,在憤怒的當下,把他人對我的「好」都忘得一乾二淨。情緒管理如此之差,枉費自己還時常擔任開導他人的角色!寫下這篇文章,還是想提醒自己那一句老話:「得之於人者太多,出之於己者太少」,同時,也在自我揭露(Self Disclosure)的過程中試圖陶冶自己的身、心、靈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沒有成長

這幾天知悉一件令我震驚的事,身邊有一個友人是同性戀。對於同性戀,我始終是抱持著同理與尊重的態度,對於他們的訴求與抗爭種種,也不會有任何的負面想法;甚至,也會想要主動瞭解他們的「同志遊行」的內容,儘管,我內心是很排斥同性戀的。儘管,我知道這種心態極不可取,更甚者,我也曾嘗試去修正自己的負面思惟,但可悲的是,我僅能夠達到尊重與同理的程度,對於更進一步的關懷,現在的我仍然做不到的,也沒有能力做到。 這個朋友,平時與我十分要好,品行也非常善良,更是一個不吝嗇的人。不管是點心、筆記、日用品,還是代跑腿、聊心事、借零錢等等,他總是回答「OK」、「好」、「沒問題」,幾乎沒有拒絕過他人的要求;我時常在想,所謂的「好好先生」,也不外如是吧!因此,我始終把他視為生命中的貴人,也希望彼此的友誼能夠長存,甚至還告訴他,日後彼此都結婚生子時,也要保持聯絡! 去年暑假,我在北投實習。實習是讓我對未來職業能夠更加適應的一門重要學程,我很看重,也十分投入;為了想更快融入實習環境,「田野」的掌握必然是第一要件,因此,我時常主動跟著其他指導員前往實習的場域中逡巡,以求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田野。實習的田野中,除了必然逡巡的地點外,最讓我感到震驚且「恐懼」的地方,是一個名叫「長春浴池」的天然公共澡堂。這個澡堂是由天然溫泉水流經,所以水質十分清靜,但設備十分簡陋殘破,這些都不是重點,重點是這個澡堂,是同性戀的聚會地。 我怎麼知道的?一天晚上(大約10點),我與指導員外出進行例行性的逡巡作業,有一個檢查處便位於「長春浴池」附近;通常,這個時間點應該不會有任何人了,但那天晚上,我隱約聽到浴池附近,似乎有奇怪的聲音發出,而且是很多人聚在一起的嘈雜聲。 「怎麼回事?」我疑惑地望向指導員。 「你想知道?」指導員點了根菸,淡淡地問我。 「手電筒借你,你把入口的布幔掀開你就知道了。」指導員抽著菸,漫不經意地說著。 那一幕,我始終無法忘懷。在手電筒的強光下,照亮了浴池的通道。浴池的底部,有一盞燈泡,燈火鵝黃,五六個赤裸的男子,交纏在一起。這些男人,有老有少,有精壯者,也有瘦小者,他們在性交。這些人,已經到達渾然忘我的地步,甚至連手電筒的燈光也沒有注意到,就像最原始的野獸般,嘶吼著。我迅速的掩上布幔,退開回到了指導員旁邊。 「學長,不好意思,可以給我5分鐘嗎?」我一臉難受地望著指導員。 「嗯,我第一...

無能為力

清明連假,外加補假,一共放了五天。為了趕上預約的牙醫,我還特地請了2個小時的假,搭高鐵一路從臺北殺回南部;中間也發生了一點小插曲(自動售票機故障、行李忘了拿),所幸還是趕上了。我不得不說,上了高鐵那一刻,我真的鬆了口氣,因為運氣著實不錯,除了自由座有位置外,還能趕上5點發車的班次,也算是很幸運了。坐下後,看看旁邊,坐了一個老外,還很親切地跟我點了點頭,我也禮貌性地回了個點頭禮,接著便拿出上車前在書店買的《符文之子》開始看了起來。 不知不覺,車子駛到了臺中站,坐在靠窗的老外要下車了,但我仍舊醉心於小說的世界中,於是他用很生澀的中文跟我講了一句「不好亦施!」,我立即抬頭反應,回了他一句「Sorry」,起立讓他從位置上出來;臨走前他向我微笑,並說了句「乾屑!」,我也是微笑著點了點頭,繼續看我的書。不過,當列車又駛起時,我心底湧升一股難以言喻的惆悵,原本看書的好心情也消蝕殆盡。 為什麼?一樣是來自異鄉的外國人,有些人是如此的謙和善良,有些人卻是如此的傲慢無禮?在上高鐵之前,我需要搭木柵線轉信義線,捷運停靠在辛亥站時,上來了一個中東裔男子與他的小孩,似乎是接小孩放學吧?捷運上,小孩與他的父親聊天聊得十分愉快,小孩用著很流利的中文,教他的父親台語。「哩賀,挖系台灣人」(你好,我是台灣人)、「挖愛呷飯」(我愛吃飯),只聽那孩子一直重複這兩句話,父親則是用極度不標準,甚至帶著濃重口音的中文,向孩子學習台語。 看到這一幕,我不禁有點感動,因為台語對我這個南部長大的小孩來說十分親切,我笑著看他們父子對話,孩子十分努力教學,還不時糾正父親發音,而父親儘管屢次被孩子糾正,仍然十分努力學習,眼裡充滿了慈愛;真是一個溫馨的畫面,雖然聲音有一點點大聲。此時,我瞥見後方有兩個金髮老外,一臉嫌惡地看著這對父子,不時吐舌頭、翻白眼;甚至男性老外還用手指比了「YA」的手勢,「橫著」放在眼睛前面,逗另一名女性外國人笑!這個手勢,代表的意思我是知道的,是十分歧視的肢體動作,代表的是「戴面紗者」(因為許多老外對於西亞人士的刻板印象就是戴面紗,而將手指比喻成面紗的話,眼睛的確只有露出一部份)。當下我十分憤怒,怒視著這兩人,但他們似乎沒有發現我的眼光,依然故我;直到中東裔父子在六張犁站下車時,兩名金髮老外也跟隨其後下了車,臨走前男老外還略大聲地說了一句「Gook」(幸好人潮眾多,中東父子並沒有聽見),...

浮萍

還記得,「沒有根的浮萍」,是大學時老師給我的一個稱呼,意謂四處漂泊在各個團體內的人。想像那個畫面,一片浮萍,漂浮在池塘上;今日隨東風飄,明日則隨西風走;偶然停留在石頭上,偶然倚靠在蓮葉旁;它沒有依靠、沒有憑藉,因為它沒有根。正確來說,它原本也不屬於這片池塘,只是一個偶然,偶然的一顆種子灑落,偶然的生長。儘管如此,它終究不屬於這裡,因為它沒有根,代表它沒有歸屬。它很想融入這個環境,但終有一天它還是要走的,可能是死亡,可能是一陣狂風,更可能是一夜的滂沱大雨。 從上大學至今,我一共待過了三所學校。遑論現在所處的環境(因為它是否能夠稱為學校還有得商榷),我待過了兩所大學。一所是大學聯考時所考上的,一所是轉學考考上的。但可悲的是,我在這兩個地方,都沒有產生「歸屬感」(Sense Of  Belonging);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,我很想改變自己,也曾嘗試讓自己融入環境,不過自始自終,我仍舊是被抽離出來的那個人,不是被環境所抽離了,是我將自己從環境裡抽離而出。 還記得,「沒有根的浮萍」,幾年前聽到這句話時,我有一股想哭的激動。在另一個學者面前,我是這麼無所遁形地被看透,雖然只有短短一學期的相處,他便能將我至今的人生看得如此透徹,透徹到我連反駁的餘地都沒有。因為這句話是如此的切合,如此的真實,彷彿說出了我心底最不想面對的真相;我害怕變成一片浮萍,但殊不知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,在人生的江湖下,漂泊了無數個春秋。 至今,當我存在於任何團體中時,始終在旁看著任何人哭、抑或笑,我想與他們分享喜悅與傷悲,但我還是無法融入團體;儘管我是長時間存在於其中的,儘管我是很努力地想成為其中一片拼圖的。但不知道為什麼?為什麼我的心,始終感到極度的虛無?我也是人,一個需要愛、需要認同、需要被填滿的人。我,不願意繼續當浮萍;我,很想要找到歸屬,但真的好難。